商会动态

全国咨询热线

0512-65788598

邮箱:sh@jxsh2008.com

地址:苏州高新区长江路和枫科创园G座1403室

法规政策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会动态  /  法规政策

中国共产党党史纪念地巡礼

文章来源:helenli  人气:9272  发表时间:2016-09-22
线条

1.江西瑞金

永远的红都

 

    盛夏时节,我们来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它的造型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10个红色大字,巍然醒目。右边是高耸入云的旗杆,高度为31.117米,其寓意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117日。

 

    仔细观看整个浮雕墙面,还能发现一条条弯曲的线形图案,似云似路,并有19颗红五星相配,这喻示着从1931年至1949年共19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人民政权踏着弯曲艰难之路从瑞金通往北京。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是一家专业性纪念馆,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缔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1953年筹建瑞金革命纪念馆,1958年正式开馆,1994年更名为“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进行改扩建,2007年底竣工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走进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就如走进了一部气势恢弘的红色历史画卷。

 

    “打呀、冲呀……”一时硝烟四起,火光冲天,枪声、爆炸声、冲锋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手持大刀的红军战士奋勇杀敌,歼敌两个团,俘虏800余人,缴枪800余支,这就是著名的瑞金大柏地战斗。大柏地战斗彻底扭转了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转战赣南一个多月的被动,重振了红四军雄风,为红四军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序幕。当年那场惨烈的战斗情景,在今天的展厅内,被声、光、电予以还原。展厅共展出珍贵文物300余件,照片近千张,并采用了场景、多媒体、幻影成像、超现实仿真雕像等先进的展陈手段,其中大型场景5处、景观箱2个、幻影成像1处、雕塑9个、油画(版画)13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浴血奋战,进行反“围剿”斗争,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艰难历程。

 

    走出博物馆,一位胸佩战斗英雄勋章的老人还沉浸在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年代,双手擦拭泪花,动情地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

 

 

2.遵义会议会址

在这里实现伟大转折

 

  踏上子尹路光滑的青石板,在老城探访遵义会议会址。高楼环伺之下,一座青瓦灰砖砌就的二层小楼格外惹眼。迎门而立,“遵义会议会址”黑底阴刻贴金木匾映入眼帘。

 

  这幢砖木结构的小楼原是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于上世纪30年代初。在红军西进贵州攻占遵义后,这里便成为红军总司令部的驻地。1935115日至17日,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登上二楼,一间仅有27平方米的小客厅里,20把藤木椅子静静地围绕着一张赭色的长桌;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激烈争论的会议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颇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并无会议纪要,20位参会人员具体名单,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陈云、杨尚昆、李卓然等当事人的记忆及相关资料考证得知的,但他们具体的座位位置已无从知晓。只有房间东壁上一只老式挂钟早已停止了摇摆,仿佛将时针停驻在彼刻。

 

  据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展陈史料显示,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到各军团、师、连队时,很多指挥员、战士们都激动得流下眼泪。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罗荣桓听取遵义会议精神传达时,眼睛湿润了,一面听一面摘下眼镜用衣襟缓缓地擦着。朱德曾为遵义会议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遵义会议后,按照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红军四渡赤水,二占遵义,摆脱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中国革命从此踏上了胜利的征程。

 

  “正是有了充满锋芒和战斗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实事求是展开思想斗争,认识、分析和纠正错误,坚持真理的会议成果,才实现了党和红军的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费侃如向记者介绍,“在那次会上,不同意见大胆发表,出现了激烈碰撞和争论,可以说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学习范本。”

 

  如今,来遵义会议会址寻访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介绍,仅2015年就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学子,有党政机关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或感恩,或求知,或敬仰……迈出会址后门,不远便是红军街,街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定格着此地的繁荣和生机,也许这便是对红军英魂的最好奠慰。本报记者 郝迎灿

 

 

 

3.四渡赤水纪念馆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8月的赤水河,两岸青翠欲滴,峡谷、沟壑纵横,滔滔河水像脱缰野马,奔流不息。这是一条有野性、有险滩、有故事的英雄河,见证着红军战史上的一段传奇。上世纪60年代,英国元帅蒙哥马利问毛主席:您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哪一仗打得最好?主席摇头回答说:都不是,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得意之笔!

 

  不见当年滚滚硝烟,不见红军辗转腾挪,如今,这段不朽的传奇“静卧”四渡赤水纪念馆。馆址所在地是一个至今保存完整的千年古镇——贵州习水县土城镇。之所以选址于此,因为红军是从这里拉开四渡赤水之战役的序幕。20069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在土城重建四渡赤水纪念馆,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题写馆名,于20077月建成开馆,20165月升级再开放。

 

  四渡赤水纪念馆展览共分为一渡赤水、二渡赤水、三渡赤水、四渡赤水、游击武装等五个部分,全景呈现传奇战史。

 

  迈入馆内,迎面是一堵浮雕墙,上面的赤水河河水赤红如鲜血,战士们骑战马、推大炮、挥长刀,一边强渡河、一边战斗,毛主席叉腰站在中间,风吹衣摆,眼神坚毅,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地下一楼展厅,一件特殊文物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这是一个破了口的酒坛,外边用竹条编织物保护着。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破酒坛背后有一个军民鱼水情的小故事:红军四渡赤水期间途经二郎滩时,不慎将当地一个老百姓的酒坛打破,红军给赔了两块铜钱,老百姓深受感动,用竹条将酒坛编织起来,一直保存到现在。

 

  81年前,3万红军将士依托赤水河,驰骋于云、贵、川三省,两个多月内,四次飞渡赤水河,与国民党40万大军周旋,南北纵横千里,穿插于敌重兵之间,灵活机动,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化被动为主动,最后顺利突出敌军重围挺进云南,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从纪念馆后门出来,即见赤水河,听着隆隆河水声,“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感慨始终盘旋在心头。如今,四渡赤水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

 

  四渡赤水纪念馆开馆近十年间,依托土城古镇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先后建成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红九军团陈列馆等九个馆,形成了四渡赤水博物馆群。

 

 

4.井冈山

中国革命的摇篮

 

  “这是毛泽东同志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时用过的油灯、砚台;这根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扁担,就是当年朱德在井冈山挑粮时用过的……”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袁婧嬿翔实生动的讲解,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井冈山斗争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袁婧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革命烈士袁文才的重孙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游客传承井冈山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袁婧嬿说。

 

  巍巍五百里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珍藏着数千件红色文物,全景式地再现了井冈山斗争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井冈山是一座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一座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有3.5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无论春夏秋冬,前来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凭吊烈士的游客络绎不绝,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小学生。

 

  一座山可以缅怀历史,一座山可以照耀未来。

 

  每当夜幕降临,在拿山乡茶坪村,以该村自然山水为背景,由当地600多名群众参与演出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震撼上演:山水之间,巨幅红绸化作血海与红云;红云之下,巨形镰刀锤子熠熠生辉;送别路上,《十送红军》的歌声催人泪下……这部我国目前最大的红色实景剧,自2008101日正式公演以来,共演出近2000场,接待游客100多万人。

 

  毛泽东同志旧居、黄洋界保卫战遗址、荆竹山“三大纪律”颁布地、小井红军烈士墓……井冈山拥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居遗址100多处,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近年来,井冈山景区推出以“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培训。这种集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为一体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欢迎。

 

 

5.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伟大的历史转折

 

  7月,武汉骄阳似火。在法桐树的掩映下,“八七会议会址”六个鎏金大字更显肃穆。江岸区鄱阳街139号,八七会议在此召开,中国共产党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就在这里实现。

 

  八七会议会址所在地是一栋三层小楼,当年属于俄租界辖内,名为怡和洋房,由英国人于1920年修建。苏联驻国民政府农民问题顾问拉祖莫夫的家住在二楼,“八七会议”会址就在拉祖莫夫家里。

 

  1978年,八七会议会址恢复原貌,建立纪念馆对外开放。一走进会址内,“伟大的历史转折”巨型浮雕映入眼帘,令人思绪回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一楼展厅,用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史料展现会议的历史及其地位作用;二楼复原了当年的会场,再现了当年会议召开时的场景。

 

  1927715日,汪精卫集团控制的国民党中央在武汉公开“分共”,神州大地笼罩在一片血腥和恐怖之中。87日,在大批共产党人惨遭屠杀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据工作人员介绍,地点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有两个原因:这里是俄租界,又是拉祖莫夫的私人住宅,相对比较安全;房子的过道相互连通,前后都有暗门通往小巷,便于会议代表们转移。8月的武汉,天气闷热潮湿,而当时开会为了保密,所有门窗都是关着的。

 

  由于时局紧张、交通不便,出席会议的只有代表21人,以及共产国际2名代表。在讨论发言时,毛泽东从国共合作时不坚持政治上独立性、党中央不倾听下级和群众意见、抑制农民革命、放弃军事领导权等四个方面批评右倾错误。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论断。

 

  会议讨论通过了《告全党党员书》《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等决议。会议撤销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等组成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纠正了大革命后期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纪念馆内,一本本残旧破损的书籍,一张张斑驳发黄的照片,都在诉说着当年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展厅一角,纪念馆采用高科技手段还原了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论断时的场景,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6.红七军军部旧址

百色起义策源地

 

广西百色,骄阳高照的解放街上,人声鼎沸,繁华热闹,古朴壮丽的红七军军部旧址静穆地敞开大门,迎接着如梭的游人。门口,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几个大字刚劲有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红七军军部旧址原称粤东会馆,始建于1720年,当年是广东商人在百色进行聚会和洽谈生意的场所,如今是百色市现存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群。粤东会馆以前、中、后三大殿为主轴,两侧配以相对称的厢房和庑廊,集古建、书法、雕塑、绘画艺术于一体,是岭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以独特的风姿屹立在楼群之中。

 

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百色起义时得到粤商的大力支持,把军部设在了会馆内。现在走进红七军军部旧址,就可看见百色起义决策会议的场景。19291022日,邓小平、张云逸率领我党掌握的武装部队到达右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百色,当天进驻粤东会馆。第二天,邓小平在粤东会馆的中厅亲自主持召开了百色起义的决策会议,商讨和布置百色起义的准备工作。

 

在这里,邓小平、张云逸等度过了领导百色起义和右江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从此,粤东会馆刻上了红色印记。

 

走进会馆厢房的小阁楼上,可以看见邓小平、张云逸的住室。当年,两位军首长共同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阁楼里,室内摆设十分俭朴,两条长凳架着木板便成了床,床前放张办公桌,小床兼作办公椅。他们在军队中树立了艰苦奋斗的良好风范。

 

粤东会馆的每一个展品,都有独特的故事,汇聚在一起,历史地指向19291211日。那一天,整个百色城沸腾了,大街小巷贴满了革命标语和红七军的安民布告,家家户户悬挂着彩旗,百色起义部队的战士们穿上灰色新军服,脖子上系着红领巾,军帽换上了红五星,集队在粤东会馆门前等待起义胜利仪式开始。军首长在宣读中央的指示后,庄严宣告百色起义胜利、中国红军第七军正式成立。接着,一面绣着金黄色镰刀锤头图案、写有“中国红军第七军”番号的红旗,随着嘹亮的国际歌声,在粤东会馆门前冉冉升起。

 

红七军,就在这里诞生了。邓小平担任前委书记、红七军政委,张云逸为红七军军长。全军辖三个纵队,共5000余人,一年之后发展到7000多人。红七军所属部队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红七军军部旧址成为人们缅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纪念百色起义功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

7.古田会议旧址

战地黄花分外香

 

苍山青翠,层林尽染,星火辉映,暖意萦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社下山西麓,一座飞檐翘角、白墙青瓦的古建筑坐东朝西、庄重古朴。参天古木掩映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犹如一团团火焰,格外耀眼。这里便是闻名遐迩的古田会议旧址。

 

踏入会议旧址,峥嵘往事仿佛从这里浮现。这座始建于1848年的四合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前院、前厅、天井、后厅。前后两进,面阔三间,左右厢房。“后厅为古田会议会场,左厢房有毛泽东、陈毅在古田会议期间的办公室,右厢房有朱德办公室。”漫步屋内,古田会议纪念馆副馆长洪武子细细介绍。

 

按照洪武子的指引,步入会议大厅,只见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就是主席台;十几排摆放整齐的长条板凳,便是代表们参会讨论的地方。

 

简陋大厅内,当年会议代表们烤火留下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辨。“当时,120多位代表挤满了大厅,板凳上坐满了,其他人只能席地坐在天井的地上。大家讨论热烈,全然忘了时值隆冬,天气寒冷。因为过于专注,用于取暖的火炉熏黑了地板,大家也浑然不知。”洪武子说。

 

87年前,正是在这团炭火旁,代表们聆听了毛泽东阐述建党、建军思想,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使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官兵的崇高追求和必胜信念……从此,军魂融入血脉,军旗跟着党旗走,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跃上了历史舞台,从苦难走向辉煌。

 

不仅古田会议旧址,漫步古田镇,红色印记随处可见。古田八甲村内,松荫堂、中兴堂两座建筑依旧矗立,这里分别是中共红四军前委机关暨红四军政治部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旧址;古田赖坊村,协成店精美依旧,不朽之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便是在这里写就……

 

“团丁本是工农们,苦食苦穿家里贫;土豪劣绅来骗你,打生打死保别人;你也穷来我也穷,穷人痛苦一般同;团丁想要除痛苦,快快起来助工农……”探访中,一首当年红军官兵编写的对敌宣传歌谣如今在古田随处吟唱,红色基因已深植古田这片红色土地。

 

 

8.中共七大会址

构筑第一座理论大厦

 

  8月的延安,夏意正浓。

 

  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第一眼望见的就是中央大礼堂。青砖灰瓦,古朴大气,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一面红旗在礼堂顶端迎风飘扬。194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礼堂,仅从外形看,具有明显的苏联式建筑特点,内部却是陕北窑洞的石拱结构。这座建成于1942年的大礼堂是特别为召开中共七大而修建的,也是当年延安唯一的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物。因为前六次党代会都是在别人修建好的房子里召开的,所以,朱德风趣地说,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

 

  1945年,从423日到611日,“七大”一共开了50天,与会代表755名。会议期间,毛泽东代表中央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通过了新的党章,同时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在自己建的房子里,中共中央构筑了第一座理论大厦——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从而使全党在思想上工作上有了牢固的理论基石。这次会议,使我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步入礼堂,代表们当年坐过的长木椅,已现出斑驳的痕迹,贴在椅背上的名字曾经对应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个代表。主席台上悬挂着的毛泽东、朱德巨幅画像,画像上方的石拱上写着“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墙上的V字形木架是英文VICTORY(即“胜利”的缩写),上面插着的24面党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5年所走过的24年……一切仿佛还是当年的样子,站在礼堂中间,耳畔恍然听到“七大”代表们纷至沓来的脚步声。

 

  时隔70多年,出席会议的代表大多已经离世,当年开会的情景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只要一走进当年开会的这座礼堂,你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不仅是当年的陈设,还有墙上定格瞬间的历史照片,以及照片之外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在其中蜿蜒展开……

 

  历史已逝,精神力量却从未走远。


上一篇:

第一篇

下一篇:

最后一篇

地址:苏州高新区长江路和枫科创园G座1403室

电话:0512-65788598

传真:0512-65788583

邮箱:sh@jxsh2008.com